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类别 > 汽车保险 > 汽车撞到人后交强险最多赔多少

汽车撞到人后交强险最多赔多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10 13:39:51 人浏览

导读:

“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的一种。交强险是每个机动车的拥有人必须缴纳的保险,如果没有交交强险,可以扣留机动车。那么交强险每年需要交多少费用?交强险的保险期间是多久?汽车撞到人后交强险最多赔多少?接下来由法律快车的小编带您了解。

  一、汽车保险的费用

  1、交强险

  交强险这个作为国家必须投保的车险在第一年投保车险时价格是固定的,是960元,这是车辆的基本保险,没有这个基本保险,车辆是不允许上路行驶的。

  2、商业险

  主要有:

  (1)车损险,就是车辆出现事故损坏负责修理的车险,它是由机动车的价值决定的保险,保额就是机动车的价值,价值越高,保费越高。这一项一般要千元左右。

  (2)盗抢险,就是机动车被盗、被抢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的保险。这一项也是与车辆价值有关,价值越高,保费越高。一般要千元左右。三责险,就是第三者责任保险,汽车在行驶中出现事故,伤到人,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的保险,三责险一般是按照保额高低来计算车险价格的,三责险保额分为很多种有5万到100万不等,一般车主按照20到50万进行投保就可以满足车主的基本需要了。这一项也要千元以上。另有车上人员责任险也称座位险、玻璃险、划痕险、等等,对于10万左右的车,新车要3千元以上,随着车辆价值的贬值,最后保险费用要2000元左右。

  一般来讲,私家车保险费用在2000到8000左右。

  二、短期交强险的类型

  交强险的保险期间为1年,仅有四种情形下投保人可以投保1年以内的短期交强险:

  一是境外机动车临时入境的;

  二是机动车临时上道路行驶的;

  三是机动车距规定的报废期限不足1年的;

  四是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道交法》和《交强险条例》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理拖拉机的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对交强险实施监督制度,在受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变更登记、改装和安全技术检验时,对符合要求的机动车辆均需具备有效的交强险保险,否则不能办理相关登记。

  交强险的承办机构为经保监会批准授权的中资保险公司及其代办机构,每辆机动车只需投保一份交强险,投保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或选择购买不同责任限额的商业险。

     三、交强险的赔偿责任限额

  交强险责任限额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在保险期间(通常为1年)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对每次保险事故所有受害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确定赔偿责任限额主要是基于以下各方面的考虑:

  1、满足交通事故受害人基本保障需要。

  2、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支付能力相适应。

  3、参照了国内其他行业和一些地区赔偿标准的有关规定。

  (1)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责任的赔偿限额

  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人民币

  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人民币

  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人民币

  (2)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

  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人民币

  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人民币

  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人民币

  死亡伤残赔偿限额: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人对每次保险事故所有受害人的死亡伤残费用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死亡伤残费用包括丧葬费、死亡补偿费、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用、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护理费、康复费、交通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住宿费、误工费,被保险人依照法院判决或者调解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人对每次保险事故所有受害人的医疗费用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医疗费用包括医药费、诊疗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合理的后续治疗费、整容费、营养费。

  财产损失赔偿限额: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人对每次保险事故所有受害人的财产损失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交强险最多赔多少的有关内容,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交强险的保险期间是一年,因此需要每年投保,交强险的赔偿限额因机动车有无责任而不同,例如机动车有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人民币;机动车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人民币。如果您对上述问题还有疑问,可在线向律师咨询。

  责任编辑:小易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