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法案例 > 存银行的钱咋存进了保险公司

存银行的钱咋存进了保险公司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2-17 04:12:37 人浏览

导读:

张师傅带着攒了几年的2万元,想去银行办理存一年定期业务一名在银行内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帮张师傅办理了业务,没料到去年11月,快到60岁的张师傅来到位于西山水库附近的一家银行存钱,在一名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下,张师傅很顺利地就把钱存好了。最近,张师傅在家人帮

  张师傅带着攒了几年的2万元,想去银行办理存一年定期业务

  一名在银行内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帮张师傅办理了业务,没料到

  去年11月,快到60岁的张师傅来到位于西山水库附近的一家银行存钱,在一名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下,张师傅很顺利地就把钱存好了。

  最近,张师傅在家人帮助下发现,他手里的根本不是存款单,而是一份分红保险合同。这到底是咋回事?

  A 去银行存款遇到热情的“工作人员”

  张师傅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快60岁了,已下岗多年,和母亲住在西山水库附近,靠老母亲那点儿退休金生活。去年11月,他带着几年攒下来的2万多元钱去银行,因母亲身体不大好,他没想多存太长时间,只想存1年定期。

  张师傅告诉记者,那天,他来到西山水库附近的一家银行,刚进银行门,一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询问他要办理什么业务,当张师傅表示自己要存钱的时候,这位工作人员立刻向他介绍,他们现在正好有个特别“划算”的业务,不仅利息比定期高,而且还有红利可以分。

  张师傅已经好几年没有去过银行了,他心里还纳闷,现在还有这样的好事?于是就心动了。这名女工作人员继续介绍,每年存一万元钱,存够5年之后,不仅可以返本钱和利息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分红。听到这么多好处,张师傅当即就同意办理这种业务。

  在这位热情的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张师傅签了一份合同,“存”了1万元钱,而至于这合同到底是啥内容,张师傅说,他眼睛不好用,根本没有仔细看,他相信银行不会有问题的。

  后来,张师傅还陆续接到几个工作人员的电话,他们自称是某公司的工作人员,询问张师傅对办理的业务是否满意?张师傅还想,现在银行的服务态度真是好,还跟踪回访,就告诉对方自己很满意。

  B 家人查看“存单”,才发现钱竟然“存”进了保险公司


  今年过完春节,张师傅在家说起此事,当他拿出之前签的这份合同的时候,家人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存单,而是一份保险单子。家人仔细阅读了这份保险单子之后告诉张师傅,这种保险不仅需要存够5年的钱,还需要连续在保险公司存放5年,也就是说,得10年之后,张师傅才能继续使用这笔钱。听到这个解释,张师傅很生气,怎么跟当初给他介绍的不一样啊。

  张师傅拿着“存单”来到当初的那家银行,一位工作人员看了张师傅的单子之后告诉他,这确实不是银行的存款单子,而是一份分红保险合同,合同的约定跟张师傅的亲戚介绍的基本一样。张师傅一听,自己辛辛苦苦攒了几年的钱被“存”到了保险公司,而且得10年以后才能用,他觉得自己被忽悠了。

  随后,张师傅找到这家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公司是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的,在十天内给他打电话提醒他购买的产品究竟是什么,是张师傅自己没有弄明白,公司没有责任,张师傅现在要退钱,只能按照退保算,只能退回6000元钱,张师傅不同意,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弄清楚自己买的是保险产品,还以为是存进银行的。

  目前,张师傅还在跟保险公司和银行协调此事,他希望能够早日拿回自己的辛苦钱。到目前为止,张师傅也不清楚当初给自己介绍保险产品的到底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还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

  C 律师称,张师傅若跟银行或保险公司协商不成,可诉讼解决

  记者电话联系了这家银行,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领导正在处理此事,具体情况不清楚。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定,禁止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推销保险,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

  记者咨询律师得知,相关部门有明确的规定,禁止保险业务员驻银行办理保险业务,但是,现在还不清楚为张师傅办理业务的是不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律师介绍,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储户到银行本来是办理存款或者买理财产品而被误导、在错误的解释下购买了某种保险产品,可以和保险公司的人员或者和银行的人员协商来解决,要求撤销这个合同,并且让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储户可以向银行的主管部门或者保险公司的主管部门,投诉银行的工作人员违规,或者是投诉保险公司的人在销售保险产品当中违规,由这些主管部门来满足储户的诉求。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此外,一些理财师还提醒大家,对于那些不慎签订了此类保险合同的消费者,其实还有“最后一根稻草”,也就是“十天犹豫期”的规定,消费者如果发现被“忽悠”不想买了,还可以利用这个规定保护自己的权益,退掉不满意的产品。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