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动态 > Charter Oak Life生逢美国保险业大发展缘何倒闭?

Charter Oak Life生逢美国保险业大发展缘何倒闭?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2-02 08:39:38 人浏览

导读:

在借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险业的教训时,大家对AIG、富通或大和生命的教训关注较多,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但有一个遗憾是,它们所从事的CDS、次贷债等金融工具在国内都还没有,虽然加强风险意识的道理是通用的,却距离我国的保险公司显得比较远,对现实的投资风
在借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险业的教训时,大家对AIG、富通或大和生命的教训关注较多,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但有一个遗憾是,它们所从事的CDS、次贷债等金融工具在国内都还没有,虽然加强风险意识的道理是通用的,却距离我国的保险公司显得比较远,对现实的投资风险防范缺乏直接参考意义。

  其实,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保险业不甚发达、又处在国家经济崛起时期,当时曾经出现大量的寿险公司倒闭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我国不仅具有史料研究价值,也有相当的现实借鉴作用。本文挑选了当时倒闭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家——Charter Oak Life Insurance Company(以下简称“Charter Oak Life”)来进行剖析。

  美国保险业大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公司倒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民经济迅速崛起,在此背景下,美国保险业也出现了大发展。图1显示,美国寿险业的认可资产从1860年的0.17亿美元迅速增长到1900年的17.42亿美元,接下来的10年更加迅猛,至1910年已经超过翻倍,达到38.76亿美元。

  但是,国家经济和行业的大发展,并不能保证每家公司都一帆风顺。相反,一些动机不纯、经营理念有偏差或管理措施不当的公司,会被淘汰出局。为了清楚地揭示这个特征,我们从图1中把公司数量变动抽出来,见图2。数据显示,虽然1860年到1910年的50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认可资产只在1877年出现了0.11亿美元的下降,但是,公司数量却出现了大幅波动。表现为1860年代迅速增加、1870年代剧烈下降,1880年到1900年间基本稳定,其后又迅速上升。

  Charter Oak Life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1870年代倒闭潮中沉没的全美最大一家寿险公司就是康涅狄格州的Charter Oak Life,公司问题公开暴露的1875年资产高达1350万美元。当时45家寿险公司认可资产合计才4.03亿美元,平均每家896万美元,可见,该公司出问题前已经跻身在大型寿险公司的行列。这家公司倒闭的主要原因就是投资失误。

  Charter Oak Life的投资失误集中表现在三大投资规模达百万美元级的项目,致使不良资产超过了公司总资产的20%。

  1.通过银行进行曲线投资产生百万美元坏账

  该公司投资问题开始暴露是在1875年初,当时Allen, Stephens & Co.银行倒闭,欠下该公司944816美元。其中一部分债务是因为在犹他州合作建一个白银开采厂,其余则是投机失败。由于Charter Oak Life作为寿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受到严格限制,它就通过这家纽约的银行进行曲线投资。其后的追债除了产生烦恼和费用外,所获甚微。在银行清算过程中,Charter Oak Life得到了一些房地产、抵押贷款和在犹他州所建白银开采企业的部分股票。这样,Charter Oak Life的现金资产就换成了一些无法变现的资产。如果Charter Oak Life只经受这一次冲击也许还能挺住,但祸不单行。

  2.一项错误的铁路投资造成连环黑洞

  1870年代初,在康涅狄格州的西部修建了一条从首府哈特福市到Saybrook市(因是耶鲁大学的创立地而闻名)的峡谷铁路(Valley Railway)。时任Charter Oak Life董事长的沃克里(James C. Walkley)兼任该铁路公司董事长。哈特福市购买了该铁路公司50万美元的股票,加上其他城市认购的金额合计近100万美元;该铁路公司又通过发行第一只抵押权债券筹集了另外100万美元。1873年,1英里铁路的基建造价是58858美元、设备5834美元。该铁路建设的资金窟窿完全由Charter Oak Life弥补,总额近118万美元!但该笔款项没有采取直接借款的方式,而是由Charter Oak Life购买铁路公司发行的第二只抵押权债券,即次级债券。由于该铁路沿线的康涅狄格河在一年中有8个月可以通航,从而与铁路运力形成竞争。所以,该铁路的收入扣除当期费用后所剩无几,Charter Oak Life持有的次级债获得还本付息的希望渺茫。

  为了增加该铁路的业务需求,Charter Oak Life又投资23.59万美元在铁路沿线的Higganum市修建了一个制造厂,在Saybrook花7.5万美元修建了一个避暑酒店,后又花2.5万美元购置家具。

  3.豪华的总部办公楼20年后贬值70%

  在Charter Oak Life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该公司修建了一座豪华的总部办公楼,据称耗资84.44万美元,并于1871年初入驻。其后,关于该大楼的价值不时引起激烈争论。从投资的角度看,这应该是一个错误,它没给公司带来合理收益,到1888年仅以23.1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Aetna寿险公司。

  案例剖析与借鉴

  一家生逢盛世、承保业务发展迅猛的公司,为什么很快就陷入困境?重组过程中先后换了三任董事长、拖延十多年为什么还是在大国崛起中独自消亡?这其中有太多的教训,从当代、从中国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1.有政府监管规则也要强调公司治理

  如前所述,Charter Oak Life所在的康涅狄格州当时并非没有监管规则。1879年之前,该州保险公司的投资规则都体现在公司章程中。比如,1846年制定的康涅狄格相互人寿(601628,股吧)公司章程规定,该公司可以投资于抵押贷款、以州债券和银行股票为基础的质押贷款。相比之下,Charter Oak Life公司章程中的相关规定是比较严格的。但后来,这些规定就被束之高阁、置若罔闻了,比如购买铁路公司的次级债就不符合规定;甚至蓄意规避监管规则,比如,通过在银行设立多个账户来进行曲线投资。因此,如果公司内控失效,规则就是一纸空文。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都有外在性和滞后性的先天缺陷。Charter Oak Life的几大错误投资到1871年就已经完成了,但州保险官员是在1875年才正式公开。其实,对于预防危机而言,最有效的还是公司治理、是内控。

  毋庸讳言的是,在我国的企业中,包括保险企业,内控的理论和实践虽然都已经不陌生,但其有效性谁都不敢过分乐观。那就再敲一次警钟吧!

  2.居安思危、逆向分析对保险资金投资而言尤其重要

  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该公司最终失误的几大投资都是在公司鼎盛时期进行的。该公司成长的顶峰是在1869年,使公司100多万美元血本无归的峡谷铁路是在1870年开建的、耗资80多万美元最终甩卖的总部大楼是在1871年入驻。这些时间上的关联决不是巧合。

  设身处地来看,一家企业经过近20年的打拼、奋斗,终于坐到了行业先锋的位置,终于可以一掷千金。这种豪情想挥洒一番也是人之常情。在整个国家因为振兴而处于亢奋状态的情况下,忽视风险也不奇怪。

  但是,如果说一家对冲基金、一个私人投资者可以去博取强弩之末的趋势性收益,那么,以稳定收益,也就是安全性为首要原则的保险公司在大笔资金的投资上一定要坚持“不见兔子不撒鹰”,只要收益率高到能满足负债要求,就要以收益率是否“足够稳、足够长”为取舍标准。而高收益率的高风险投资机会一般都不满足“长而稳”这个特殊要求。

  居安思危、逆向分析,是长期投资者的要求和优势,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缺乏流动性的项目投资,就更要注意这一点。这个教训对我国保险公司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不动产投资很有警示意义。

  3.保险公司投资一定要杜绝高管的人情投资、形象工程

  该公司出现投资失误的大项目除了是发生在公司鼎盛时期这个特征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都发生在沃克里(Walkley)担任董事长期间。沃克里无疑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早在1852年就担任了公司董秘并分管投融资事务;1855年3月,他当选公司第三任董事长,成为公司的一把手。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怀特(White),他1856年初成为公司董秘、1872年当选公司副董事长,在担任董秘和副董事长期间他都兼任公司出纳。所以,1856年到1875年长达20年被称为所谓的Walkley-White统治时期。在整个公司实质上由两人掌控、公司治理失效的情况下,出现大手笔的人情投资和形象工程就不奇怪了。

  修建峡谷铁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设想早在1840年代就有,因为人们渴望从州府出海在冬天能像在夏天坐船一样方便,但勘察之后发现费用太高只好放弃。1860年代,住在康涅狄格河下游的Walkley因担任Charter Oak Life董事长而发达后,这个曾经的梦想就变成了现实。他游说康涅狄格州议会通过了相关的拨款法案,1870年4月14日,峡谷铁路工程破土动工,并很快于次年7月31日建成通车。通车典礼选在通车后的8月24日举行,当天嘉宾云集,康州州长、最高法院法官、铁路监督官、沿线各市市长和各界名流悉数到场、好不热闹。

  当然,最终结局已经证明,这是Charter Oak Life赔本让董事长Walkley赚了吆喝,是一起典型的人情投资。在我国当前各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的今天,保险公司在参与地方建设、区域规划和产业振兴对接的过程中,恐怕也应该防止人情投资、回避形象工程,以项目盈利前景为首要、甚至唯一的决策依据。

  4.公司重组最好摆脱原有利益集团的牵扯,靠新的盈利模式而不是某个人的力量来扭转乾坤

  在1875年,公司问题开始暴露后,重组长达10多年但最终依然倒闭,可以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事情。Walkley-White统治结束之时,该公司和保单持有人利益都还可能被保全。但第一次重组后,公司经营继续恶化。笔者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重组不彻底。Walkley和White不仅继续在公司担任要职,而且从事后披露的情况来看,他们还与新董事长Wiggin有私下交易,所以,公司重组没有摆脱原有利益集团的牵制。

  重组过程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指望新老板的财力和个人魅力。比如Marshall Jewell是当时政商两道通吃的名人,身为富豪的Bartholomew在8年的主政期间靠个人信用就为公司筹资200多万美元。但事实证明,个人再能干,如果没有针对老公司的问题找到新的盈利模式、没有恢复客户信心,使公司自身重新产生造血功能,那么,靠输血永远拯救不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因为当一个公司的危机广为人知之后,信心就比货币、黄金更重要,让客户、社会重新认可它的价值和诚信,才是公司重生之本。

  从Charter Oak Life投资故事和教训之鲜活来看,很多问题与今天是如此相似。结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也有大量保险公司破产的事实来看,这个案例的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生逢盛世不是投资者疏忽大意的理由,保险公司更应坚守价值、理性和长期投资的根本理念。

  资料来源:Frederick L. Hoffman, Fifty Years of American Life Insurance Progress,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11.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